新华网、人民日报和交通部评滴滴:漠视生命不


来源:

原标题:新华网、人民日报和交通部评滴滴:漠视生命不要也罢

8 月 27 日消息 针对 24 日 浙江乐清女孩乘坐滴滴顺风车惨遭奸杀时间,从昨夜至今日,新华网、人民日报和交通运输部分别发表了文章进行评论。新华网的文章标题为《网约车,安全永远是生命线》,人民日报的标题称《网络平台不能只有“资本思维”》,而交通部则是《堵住“滴血”的漏洞》。

新华网在《网约车,安全永远是生命线》文中认为,对于过去几个月时间里滴滴顺风车两起侵害乘客生命安全的恶性事件,暴露出滴滴出行平台存在的安全问题,社会影响非常恶劣。乘客安全是不可触碰的底线,也是网约车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乘客安全永远要放在首位,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一错再错、底线失守,不管企业的规模有多大,都要坚决依法处置、决不姑息,使其付出应有代价。

新华网称,面对血的教训,责任必须追究,整改必须到位。全方位堵住漏洞,筑牢安全保障网络,才是对公众最负责的交代。因为百年老店,诚信立业。网约车企业眼里不能只有资本、市场、利润,安全、责任、社会信任才是企业能走多远的决定性因素。一路顺风,皆因安全。确保乘客安全,一刻也不能松懈!

人民日报在《网络平台不能只有“资本思维”》文章中表示,100多天里连续发生的悲剧,不仅是受害者家庭不能承受之痛,也是对涉事企业的敲打,对监管部门的提醒。

生命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任何时候都不容挑战。企业以营利为目的,每一项决策和行为都要考虑成本、收益,本无可厚非,然而面对人身安全这样的底线问题,企业“每天会接到大量电话,无法短时间内核实并作出回应”的理由却不能成立,只一味提高赔偿金额却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最后必然是悲剧重演。

人民日报认为,安全是所有产品性能和服务质量所构成的一系列“0”前面的那个“1”,一失全无。再大的企业也是消费者用脚投票投出来的,失去了对生命安全和公共利益的敬畏,网络平台的用户规模再庞大、商业模式再讨巧、算法分配再新颖,也终将行之不远。

人民日报声称,随着各种新业态新经济形式的迅速崛起和壮大,互联网企业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监管部门需要建立健全必要的管控体系。网络平台打破了行业的边界、形成了资源的整合,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突破行为的边界、法律的底线;互联网催生了技术的创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资本思维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只有各社会主体共同达成维护公共利益的共识,担负起肩头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才能把风险拒之门外。

交通部在《堵住“滴血”的漏洞》文章中称,我们震惊于“8·24”案件凶手的残忍,更无法容忍企业对生命安全和社会责任的漠视。事前不做有效防范,事中不能积极干预,事后标榜高价补偿,滴滴的安全底线在哪里!生命只有一次,岂是金钱可以赎买的?安全漏洞的背后是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机械僵化,根源上却是企业负责人安全责任的严重缺位。

交通部指出了不少滴滴突破安全底线的严重问题:

- 前一天就收到过“8·24”案件中作案司机对另一名乘客欲行不轨的投诉,但没有针对投诉进行调查处置;

- 事发当天,遇害者的朋友在接到“救命”信息后多次向滴滴客服求助,滴滴方没能及时采取有效干预和救援措施,甚至警方两次向滴滴客服索要嫌疑人及车辆信息也遭到拒绝,致使救助行动延宕数小时之久;

- 事发后,滴滴声称“未来平台上发生的所有刑事案件,滴滴都将参照法律规定的人身伤害赔偿标准给予3倍的补偿”,任何事后的补偿和追责都无法挽回已失去的生命;

- 事后称“无法将乘客和车主任何一方的个人信息给到警方之外的人”,且不论这种借口能否说得通,即便这种理由能成立,这不也恰恰说明了政府掌握平台运营数据、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性吗?如果警方可第一时间从政府监管平台拿到相关信息,救援行动是不是可以更快展开呢?

- 打政策擦边球、钻法律空档,以顺风车之名行非法营运之实,逃避甚至抵制政府依法监管。

交通部表示,个别企业大量占用公共道路资源干着营利的买卖,却试图逃避承运人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如此漠视生命安全、藐视法律权威的行为,必须依法受到严惩,必须坚决严格纠正。

最后交通部认为,市场主体是多元化的,具备同样服务能力的平台企业不止一家,如果某家企业不服管又不自律,总拿乘客的生命当儿戏,社会公众会用“脚”投票,政府也绝不会袖手旁观。换句话说,如果不能为乘客生命安全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这样的企业不要也罢。同时,如果不能有效约束企业漠视生命、罔顾法治的行为,这便是法律的耻辱。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