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可以选择长期利益,为什么我们总是图个“


来源:

原标题:明明可以选择长期利益,为什么我们总是图个“一时爽”?

编者按:每天,我们的生活中都面临无数选择。明知某些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却还是无法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定。明知管住嘴才能迈开腿,却不锻炼还猛吃;明知剁手只是一时爽,却罔顾还款日的悲剧;明知职场上要发展得不断进步学习新技能,却没有计划没有挤出时间来执行...为什么我们知道做什么对自己有利或有害,却无法让自己的行为与认知相一致?我们又应该如何克服追求“一时爽”的冲动,坚持做出对自己未来有利的选择?这不全怪你,很大一部分是自然选择惹的祸。本文编译自medium的原题为“How Natural Selection Screwed Us”的文章。

每个星期我都在家附近的游泳馆游两次泳。

这个习惯我已经坚持5年了。过去几年,加起来我已经游了有520次了。

但是每次开车来到游泳池的停车场,我就会开始犹豫又拖延。

“不然我还是回家吧,休息休息,我觉得自己应该休息一下。”

每次都是这种感觉。

有时候,没有那么犹豫,但是没开始游,心就已经累了。

在更衣室,我毫无热情,换好泳衣之后,只希望今天泳池里没有水,这样我就不用去游泳。到了泳池旁,水还在,只好叹一口气,开始游第521次。

但是,当我终于跳进水中,水的凉意慢慢沁入皮肤,我的想法就变了。

我还没来得及思考,很快,身体就自然而然做起动作。手臂完全伸展开,有节奏地划动起来,我开始穿越这片“人造海洋”。

一个来回,两个来回,四个来回之后,原先的不情愿,已经变成了一种惬意又平静的感受。

不知不觉,我已经开始享受游泳的过程,在水中的体验让我身心愉悦。

游完之后,我冲个凉、换好衣服回家。开车回家的路上,我就充满了这样的想法:

啊,真是太棒了,幸好我今天还是下水游了。

每次游完泳,我都是这种感觉。

确实,没有哪次游完泳,我是不开心或者后悔的。

那么,为什么在下水之前,我总是一股不情愿,拖拖拉拉,觉得心累呢?如果我5年中有过520次的美好体验,难道还不足够说明游泳对我的身心都有好处吗?为什么每次游泳前,我没有满怀兴奋,反而觉得倦怠呢?为什么我明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却没有动力去做呢?

再提炼一下:人们该做的事和实际行动,为什么不一致?

事实上,这样的矛盾不仅是在锻炼之前常见,生活中四处都是。只要是人们需要下决心才开始做的、有价值的事,实际行动之前都可能出现倦怠。

明知道要健康生活,却还是放不下垃圾食品。

我们在刷剧和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之间,总是选择刷剧。但是刚开始看,就觉得后悔。

我们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发脾气,大吼大叫,心底里明知道,嘴皮子一时爽,却长期看,肯定会后悔。

嘴上说“我真是受够了你的疯言疯语,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心里其实知道,“糟糕,我在干什么!这么做真是鼠目寸光,但是现在发泄一下,好爽啊。”

这样的矛盾着实让人迷惘。因为,我们作为人类,明明是有“超能力”选择长期利益,不受“一时爽”的诱惑。

也正是这种超能力,让我们得以站到物种金字塔的顶尖;得以创造即时通信技术,让图像和视频实时得到传递;得以制造疫苗来延长生命;得以制造出金钱社会、国家和政府存在的幻觉,给本来混乱无序的社会生活创造出秩序。

这种能力。让我们在地球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也是人类任何发明创造得以存在的根基。

这种能力,就是“展望未来”的能力。

我们能觉察到此时此刻自己身边的环境,知道有什么资源和工具可以利用,还能想象出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能怎么运用这些资源和工具。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青少年,就可以想象TA后来大学毕业的样子,然后按照现有的几个因素,编出故事,想象TA未来的发展(TA喜欢尝试不同的点子,长大后可能成为企业家)。

虽说,此时此刻才是我们真正能够掌握的,但是我们有能力让现状向着我们想象中的目标方向前进。而就人类所知,我们估计是这个星球上唯一一个有这种能力的物种。

这种“超能力”,不只是在霸业、梦想和志向中有用,能够改变整个社会的发展发现,就连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见识到它的魔力。

不管自己有没有觉察到,我们每天都根据自己对未来的判断,会做出成百上千个决定,以便自己未来会比现在更好。所以,我们下馆子,选择吃健康食品,因为我们知道这样对身体好;我们在健身房锻炼,甚至逼着自己去;我们还逼着自己打扫卫生,因为我们知道,再不打扫,真的会恶心到自己。

同时,我们也能预测什么样的行动会导致不好的后果,从而限制自己。你不会一口闷上一瓶白酒(虽然喝酒那一刻觉得自己是壮士,但吐起来可能成烈士);你也不想为了一时的欲望真的出轨,虽然身体给你发出信号,但是你能知道,这么一来,多年来平稳的婚姻生活就会被打破,甚至毁灭。

我们展望未来的超能力,可以简化成一个控制杆,在此刻,我们知道做出某个决定,对自己是好是坏。

当我们到达需要做决定的时点,不管这个决定有多困难,我们都会往一个方向操纵控制杆。至于自己究竟做出何种决定,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直觉和过往的经验,一般是我们做决定时的重要依据。当然,直觉可能是错的,看看我们的科学史就知道了,我们还一度以为地球是平的,处在世界的中心呢。不过,在衡量行动是否能带来有利后果的时候,直觉还是个不错的工具。

另外,借助过往经验来调节自己行为,以便实现更好的未来,也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同时,过往经验也为我们之后应该做出何种决定,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回收过去,我们可以模糊过去和未来的界限,知道如果事情继续发展下去,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由于我们有这种预测未来走向的能力,要是说自己对某个举动会产生什么后果完全无法预料,其实是不太可能的。每次身边有朋友唉声叹气说,“天呐,我的情况太糟了,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他说的其实是,“天呐,情况太糟了,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我知道怎么改善局面,但是我就是不想行动。”

如果朋友说的是后者,估计你不会同情他,所以我们一般都说第一个。

就算是情况真的非常具有不确定性,你觉得前途未卜,比如说出现意外怀孕或者被炒鱿鱼,就算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做出的决定,以及哪个决定对你比较有利,其实还是很清楚的。如果真的突然没了工作,你可以开始找新工作,或者自己创业,两种都不错。如果知道自己意外有了孩子,你却选择跑到别的国家去,而不是留下来和伴侣一起解决,估计结果会很糟。

在某些情况中,该做什么其实非常明确,局外人一看就明了,但是我们却容易当局者迷。我们其实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知道怎么样的决定对未来有利,但是却没法行动,甚至做出完全相反的决定。这样的矛盾,表面上看是很荒谬的,但是其根源其实很容易找到。

现在,我要向大家介绍自己做决定时,用到的第二个控制杆。这个控制杆很简单,但是不好控制。

是否采取行动的控制杆。

好吧,看起来确实很简单,没有第一个那么复杂。这个控制杆的功能很直接,做还是不做。做出这个决定不需要什么超能力。这里只有一个变量,做还是不做。你的工作,做还是不做?一份就两千大卡的巨型巧克力蛋糕,吃还是不吃?

行动控制杆,你往哪里推,就往哪里动。它没什么特别的。就连头脑最“简单”的动物,都能做出自己想做或者需要做的动作。狗如果要小解,它就会小解,不会想三想四。鸡如果要下蛋,就会下蛋。如果线虫想到哪里去,他们自然会去。

行动控制杆,你想做出什么行动,都是可以的。但是问题在于,如果某个行动背后没有目的,那你做出这个举动的最大收获,就是获得舒适感。

这就是我们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

两个控制杆都处于中立状态。

每次要做决定,我们眼前就有两个控制杆,但是,扳下控制杆的我们,不一定是带着理性判断,从而做出理智决定的人。

在决策过程中,两个控制杆的起始默认状态,不是中立位的,而是某种不匹配的状态——我们知道做某件事会有好的影响,但是我们想做的事情,不一定是自己真的付诸行动去做的事情。

明知道做出某种决定对自己有好处,却没法实际行动。

我自己游泳的例子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我车都开到游泳馆停车场了,因为我知道游泳对我有好处,我的直觉、经验和研究都能证实这一点:游上一小时,心情舒畅。

但是,在我真的来到泳池边上时,又会有一种不情愿、拖拖拉拉的心情。我会想藉口不下水,如果能不行动,我真的就不行动了。

几乎所有需要付出努力,但最终能带来有利结果的决定,在行动控制杆这里的默认状态,都是“不行动”。更糟糕的是,在需要克制自己的活动上,我们的默认状态都是“行动“,比如,看一整季电视剧。这对我的工作效率没有一点好处,但是我没法克制自己,我看电视的行动控制杆,默认状态就是行动。

明知某种做法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却还是做了。

糟糕的是,这就是人类普遍的处境。

如果没有理智思考的超能力,我们就是由百万年前的单细胞生物开始一路进化,经过海绵、水母、两栖动物、蜥蜴、鼠、猴子,最后到了人类血肉皮囊的动物罢了。而这些缓慢的变化背后,主要的动力不是什么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算计,我们的精神和身体,本来就没有处于最完美的形式。

当然不是。我们就像是自然母亲挥一挥鞭子洒下的泥点,她并不在意人会长成什么样子。亿万年来,生命的泥团,千奇百怪,什么样的形式都有。

这就是把我们推向优势物种的背后的力量——自然选择。

多年来,自然选择一直为我们提供生存所需的硬件,在维系人类生存方面,做得还算不错。但是在生物进化的漫长旅途中,自然选择搞砸的次数也不少。

自然选择就好比进化的设计师,但是,她使用的工具非常原始,不会精确测量或者计算,来保证进化出来的物种精神上的健康。她让物种代代繁衍,生生不息,让DNA不断传递下去的工具只有一个:欲望之锤。

欲望之锤,就好比精神化疗,虽说能有效就消除你的短暂的不适感,但是在此过程中,却很有可能带来很大的破坏。

愉悦感,对抗的是恐惧和焦虑(在我们的有性繁殖中,最需要逃避的两种情绪;但是,这也正是自然选择赋予我们的默认设置)。但是,愉悦感也有可能让你很难做到自律,遵循道德,让你无法深思熟虑,为长远利益做考虑。愉悦感能滋长雄心壮志,以及人们对成就感的渴望,同时,也让我们变得鼠目寸光,无视自己行为的潜在后果。这种短视会让蒙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无法运用自己前瞻的能力,无法借助理智、直觉和智力,来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定。

自然选择,挥舞着欲望之锤,在六万年前对人类的生存,绝对是必要的。但是时代已经变了。现在,我们不再担心自己被小部落抛弃,心里一片空虚地等待死亡。我们醒着的时间,也不用四处奔走打猎采集,不用担心找不着吃的,就会害全家挨饿。

我们的物质供应从未如此充足。现在,让自己不舒服,反而成为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每天无所事事其实很“舒服”,要是我们的祖先能吃饱了懒洋洋地躺着,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在极乐世界。但是这种倦怠的状态,只会让你失去灵感、变得满足和麻木。这个宇宙中最讽刺的就是,物资越充足,人越怀疑自己存在于世界的意义。只要我们的技术一直进步下去,人们相互之间都能联系,那人对于意义的找寻,就会继续寄托于收获、成果和使命。

我们做决策时的默认状态,就是让自然选择在自己身上运行她的“算法”——比起自律和努力,我们更喜欢愉悦和舒适,假如能选前者,分分钟忘记后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运用自己的理智思考能力,让理性接管自己的行为,改变默认设置,“把控制杆拉回来”。这样,理性的抉择才能和实际行动相一致,服务于我们的长远利益。换句话说,我们自己需要努力,才能确保自己本来就知道的道理,真的付诸行动,让自己知行合一。

如果说比喻中的控制杆真的存在,知行合一真的那般简单,只要扳动杆子就能扭转的话,我们的社会问题很多都会不复存在,肥胖、吸毒、贪污、盗窃,这些没有一件会发生。所有的恶行,都会迎刃而解。

为什么这想象中的控制杆,会这么难扳动?为什么虽然我知道,写这篇文章最后会让我快乐,却写得那么辛苦?为什么明知道说一些不好听的话会惹我的伴侣生气,对我没有好处,我还是说出口?

这是因为我们的设计师,自然选择,给我们设置了诡异的运行机制,妨碍我们完成自己该做的事,妨碍我们取得成果。这种机制,在作家Steven Pressfield口中,就是“阻力”,也就是阻碍我们长期发展、健康或者正直之心的一股力量,它追求的是短期的满足和愉悦感。每次我们试图改变自己的默认状态,让自己按理性行事的时候,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就会在我们的进步的路途中,形成一堵“墙”。

Pressfield说,“大多数人都有两重人生,一是自己真实经历的生活,二是自己未曾经历的生活。在两者之间有一堵墙,它就是‘阻力’。”

我觉得,Pressfield的说法有其道理。我们未曾经历的生活,可能就是自己的理智和行动相符,有意义、有使命的人生。如果想要这样理想的人生,我们必须赢得理智与生理之间的斗争。那么,了解阻力发挥作用的机制,然后克服阻力,就显得尤为关键。

我们的面前,主要有三个怪,按照难易程度分为三个等级。Level 1(一点难),Level 2(一般难)和Level 3 (非常难)。

要爬上自然选择设置的阻力塔,我们得一级一级攀登。虽说自然选择在进化的设计中设计了这样的阻力机制,但她同样赋予了我们“斩龙的宝剑”,我们的理智和其他机制都可以作为自己前进过程中的利器。毕竟,玩游戏打怪,优势不能全在怪那里,不然玩家就没有动力了。每个关卡,都是又办法可以通过的。我们作为进化游戏的玩家,就是要找到埋藏起来的斩龙宝剑,想办法用起来。

宝塔中的怪都是什么?他们背后的动力从何而来?我们如何克服?大家看到这里,想必也有些疲劳了,站起来,伸个懒腰,放松一下头脑和手脚吧,这是下篇文章的主题了。

在此之前,我们不如回顾一下自己每天做出的决定吧。哪些决定中,理智和行动是相符的?哪些是两者方向不同的?我们在做出哪些决定的时候,真正用上了自己身为人类的超能力,用上了自己的理智和智力?哪些是为了一时的满足,鼠目寸光的决定呢?

当我们真正意识到这些问题,意识到自己的理智和实际行动之间的偏差,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自己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在头脑清醒的情况下,我们才知道如何看待自然选择,在感谢她带给我们生命的同时,也明确地知道,自然选择在我们运行机制中捣的鬼,我们还得自己收拾。

克服阻力宝塔的第一步,就是从Level 1做起,一步步往上爬。我希望你能和我一样,迈出这一步。

我们塔尖再会!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