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投资会成为一个专业的投资机构吗?
2018-08-27
来源:
原标题:腾讯投资会成为一个专业的投资机构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自于公众号GPLP(gplpcn),作者:墨行,钛媒体经授权转载。
投资圈有这样一个现象:
号称“团队来自BAT”的电商类项目,一般都是百度的人居多;号称“团队来自BAT”的社交类项目,一般都是来自阿里的人居多;号称“团队来自BAT”的金融类项目,一般都是腾讯的人居多。
为啥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公开的秘密,无论对于人还是公司来讲,都是缺啥补啥。
每个公司都有其独特的基因。
比如阿里巴巴出来的人为什么能在O2O领域和如今的无人货架领域这么活跃,为什么阿里铁军那么有名,就是阿里巴巴是一家电商平台起家的公司,平时,阿里人练就的就是较强的销售推广能力,而对于腾讯来说,则是一家社交基因和游戏基因的公司。
举个例子,曾经Facebook 某位高管在离职后,将套现出来的钱买入了Amazon 二级市场股票,他曾公开表示,Facebook 模式容易被竞争对手颠覆,Amazon则不同。
这还体现在腾讯投资的投资过程当中。
截至8月1日,腾讯2018年对外投资93家企业,投资规模达到1874.72亿元人民币。2018年上半年,社群电商更是腾讯投资的一大亮点。
统计数字还显示,2016年和2017年,腾讯投资分别投资了85笔和113笔,位列全球第二。
腾讯俨然是一家投资公司,而且越来越像一个专业的财务投资人,未来,腾讯投资会成为一个专业的投资机构,成为投资人的竞争对手吗?
CVC还是财务投资人?
CVC最初区别于传统VC地方在于,CVC投资主要围绕其背后依赖的公司业务来进行投资,投资领域一般在一定业务范围内。
不管怎样,腾讯投资仍然属于CVC的范畴,然而最近几年将腾讯视作为接盘侠的VC投资人现在已经感受到腾讯的威胁,腾讯越来越像个财务投资人,而不仅仅是公司投资人CVC。
据腾讯控股发布的截至3月31日的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腾讯一季度营收735.28亿元(116.9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期内盈利为人民币239.73亿元(38.1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5%。
其中,其他收益净额高达137.7%的增速被视为净利润增长如此高速的主要原因。
查询其他收益净额,可以发现,其中处置及视同处置投资公司的收益(15.72亿元)、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收益(60.42亿元)两项的收益已经达到76.14亿元,而去年同期为27.28亿元。
显然,腾讯投资的耕耘开始有了收获。
从腾讯集团历年的财务报表,腾讯2017年其他收益净额为201.4亿元,相比2016年35.94亿元有大幅增长,这已相当于腾讯广告业务收入的近一半,这主要得益于去年易鑫、众安保险、搜狗等公司的上市,以及对于共享单车、医疗等领域项目的投资。
其他收益净额主要反映的是腾讯对外投资的处置净额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腾讯公司总裁刘帜平曾在腾讯投资年会上就透露,2018年初腾讯投资的企业新增价值已超过腾讯本身的市值。
从腾讯投资的范围来讲,腾讯投资并不局限于社交和游戏的主营业务,而是从交通出行到在线教育,从AI技术到新零售,无所不投。如果按照刚才对于CVC的定义,腾讯投资更像是财务投资人的角色。
腾讯投资为何有这种变化呢?这到底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
这就涉及到了CVC的秘密。
来自CBinsight 数据统计,CVC投入的资本总额增至历史新高。2017年,这些公司在1791个披露的股权交易中投入了超过310亿美元的私人市场资金。
通常而言,CVC战略投资有两个主要目的,一个是潜在收购机会,另一个是了解行业最新的技术。
当然,腾讯并不是最早做CVC投资的公司,最早的微软,后来的高通战投,以及比较活跃的谷歌战投,Facebook 战投,更多还是以业务为核心的投资,当然在国内,腾讯的竞争对手阿里战投也一直坚守以核心业务为主展开投资于与并购。
如今投资人竞争激烈,创业者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不仅是池子里的水多了,而且创业公司也越来越愿意拿CVC的资金。因为CVC不仅能提供更多产业上的扶持,对被投公司真正能有赋能的效果,这是一般财务投资人所做不到的。想想一个30亿美元规模的基金,旗下可能管理着100、200个项目,投资人精力有限,投后管理大多数都是口头说说。
只有腾讯变得更为彻底,最早从主业相关业务扩展到了其他行业的投资。
为啥腾讯会有这个变化?
GPLP君认为这与国内的无边界竞争环境有关,而其本质是对于流量的争夺,不仅是对存量流量的争夺,而且是对于比如像摩拜这样线下流量也要重度参与;
其次,这跟腾讯的基因有关。
众所周知,腾讯是做社交的一家公司。
而社交平台的特征是网络效应和平台效应,即当用户达到一定量级后,平台进入指数级增长,更多依靠现有用户吸引新增用户——社交公司门槛相当高,因为积累第一批用户非常不易,但是一旦有了这一批规模用户,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用户量,也就是注册用户变成了公司的护城河,倘若将这些注册用户多加利用,让他们在平台上Kill time的时间越长,日活跃用户、用活跃用户越多,之后进行商业化变现的机会也越大。
当然有好处也必然有坏处。
坏处是什么呢?
社交公司最考验的是产品能力和运营能力,相对电商、物流、AI等行业,社交行业门槛又相对较低,简而言之就是易攻难守。
以腾讯的王牌产品,微信来讲,微信的诞生来源于一种危机意识——2010年,移动互联网开局之年,小米公司开发出了一款聊天软件米聊,当时米聊用户增长非常快。
不过仅一个月的时间,腾讯就推出了微信,这个如今用户超过8亿的用户群,是腾讯内部三个产品竞争的结果,腾讯也凭此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第一张船票,像这种内部竞争一部分源于其焦虑。
如今,当微信的增速也开始下滑的时候,腾讯的焦虑其实一直有增无减,因为社交产品最大的短板在于被年轻人抛弃,但是很多时候这又是无可避免的。
社交产品经营的最大产品是人,但是随着人口结构和代际的变化,社交产品也会面临的局面,就像谭维维唱的那首歌《当你老了》,实际上2017年腾讯QQ月活跃用户而社交产品又是腾讯所有盈利产品的最大基石,因此这种焦虑是与生俱来的。
在腾讯的发展历史上,这种危险一直都在:
还记得之前腾讯没能投资YY、陌陌的故事吗?
2010年,腾讯欲出资1.5亿美元收购YY,并给予创始人李学凌40%的股份,但是李学凌没有接受,第二年腾讯就推出了自己的QQ TALK,并终止了与YY的合作。这与现在的“头腾大战” 的发展何其相似。擅长产品的腾讯并没有将QQ Talk做起来,在2012年YY反而在纳斯达克上市了。
腾讯和陌陌的故事则需要引入第三个主角——阿里巴巴。
陌陌成立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目前市值挺进中概股十强,作为陌生人社交平台,陌陌曾获得了阿里巴巴和云峰基金的投资,两人都有共同的竞争对手——腾讯,一直想做社交而不成的阿里巴巴明白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道理,陌陌也在阿里巴巴等投资机构的支持下在纳斯达克上市。
第一个故事说明,错过一个未来可能是超级独角兽的项目,比如YY或者头条,可能对未来腾讯业务造成影响有多大,另一方面也说明腾讯也是有其能力范围的,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擅长。
而第二个故事则表明了CVC投资的另一个特点,狙击对手。阿里竟然做社交不擅长,就投资陌陌让其在社交领域跟腾讯竞争,而腾讯做电商不好,那就重点扶持京东和唯品会。
实际上,双方虎视眈眈对方业务已久,但是都无法真正在对方核心业务上有所突破,那么怎么办?通过投资找个代理人上前线跟阿里系交手,这也是腾讯系的由来。如同下象棋,腾讯在战场中充当将军的角色,指导代理人,为代理人输送足够的弹药,弹药包里装着的可能是流量、资金或者其他资源。
GPLP君想起一句话,当一个人越强调什么时候,有时候也说明其越缺什么。
当腾讯强调自己年轻化时,可以看看19岁的QQ产品活跃用户数量增速已经下滑了。成长起来的腾讯投资已经和阿里巴巴投资风格有了明显差异。
这跟腾讯的历史有关,因为腾讯曾经经历3Q大战,这次惨烈的战役让腾讯更加认清了自己的基因,即作为流量上端,流量即可以作为与创业生态的连接点,而无需采用资本控股的方式。
因此,腾讯为什么说自己甘于做连接器,就是因为腾讯是过去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发动机,但是发动机并不等于永动机。
因此,一旦腾讯投资诞生之后,他们的目标就是以建立生态为出发点,就像Google venture 的风格,而阿里巴巴则不同,电商平台需要更强的紧密关系,最典型的比如菜鸟物流平台,目前入驻的物流公司包括 GPLP曾经采访一位众包平台公司的创始人,他的观点是,投资参与更多,相对的,给的资源也会更多。
一句话,腾讯需要通过投资转移自己的焦虑,因此,种种客观原因之下,腾讯投资转型的更为彻底。
腾讯会变成一家投资公司吗?
虽然目前腾讯投资依旧是一家CVC公司,然而并不排除这种可能。
因为腾讯一直在焦虑。
在美国,可能交通出行、外卖、内容等细分领域只有几家公司,竞争不会像国内那么残酷,在初期,如果该行业已经有4-5家公司,一般不会再有新进入者希望进入而是选择其他机会。国内则不同,即使已经打成了一家独大,也要防范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竞争者。
要知道,作为一家市值已经达到近38000亿港元的上市公司,错过远比投错更加严重。错过可能最多也就是损失几千万或者上亿美元资金,但是如果是错过了下个风口那可能造成的损失就是不仅仅是几亿美元了,那可能就是整个市值的下跌和战略级错误了。
那么为什么腾讯投资可以像财务投资人那样投资,参与小比例而不控股呢?
首先腾讯是一个庞大的航空母舰,对于新鲜事物的试错是有成本的,一个大公司去做一个新兴领域,内部很多时候难以协调,与其这样,不如交给其他公司去做,经济效率更高。对于已经长出来的对于腾讯战略有帮助的公司,腾讯可以通过流量的方式和被投公司形成深度绑定,而不需要控股。
腾讯是京东第二大股东,京东入驻微信后有很大一部分业务流量来自于微信的九宫格,之前微影很大一部分获客也缘于腾讯的九宫格,拼多多的爆发也离不开微信给予的支持,这些公司本身对于腾讯是比较依赖的,这和现在的小米投资和小米生态链的关系有些类似。
看看现在的美团和今日头条就知道了,对一个互联网公司造成最大威胁的很多时候并不来自于同行,而是来自于新物种的闯入。
收购完快的,搞定了外来者Uber,滴滴本以为交通出行领域国内可以一枝独大,没想到美团从外卖领域杀了过来,要在打车市场分一杯羹。
最近被热议的今日头条也是一样,最初起来时,大家以为今日头条是一家媒体,后来今日头条逐渐摆开自己的内容龙门阵,从信息流角度切入,推出了抖音,变成了日活用户超过1.5亿的短视频平台,最近更是宣布要开始在抖音上卖货啦,开启了电商新业务。
其次,腾讯为何不会变成一家投资公司呢?
腾讯的榜样就是软银。
软银作为最早以电信起家的公司,在过去投资了阿里巴巴、雅虎美国、ARM等公司,其中对于阿里巴巴的投资为软银贡献了大部分利润。
在最新披露的财报中,软银表示,公司正从电信公司向战略控股公司转型。在2017年公司募集完成了规模为960亿元的愿景基金一期,投资周期12年,也是目前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私募基金。据说过去已经投资了300多亿美元,在出行交通领域已经投资了Uber、Grab ,并试图影响该领域的收购兼并。
未来腾讯的方向,会跟软银集团的发展类似吗?
GPLP君个人认为,未来像腾讯这样,在发展现有产业后做投资会变成大势所趋,比如最近的独角兽公司蔚来和蔚来资本,美团和美团投资,以及最近比较活跃的今日头条和今日头条投资。
随着这种现象在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多见,GPLP君认为不能仅仅以营业收入来源超过60%即认定为主营业务收入,而应该采用新的评判标准来判定其核心驱动力业务是什么,比如,如果腾讯这种公司在扮演好水电煤似的基础资源平台基础之上,再通过投资和流量做大生态系的形式持续发展也并无不可能。
一个典型的事实就是腾讯投资最近也开始对外募集资金,与红杉、高瓴一样开始独立运营。
只是,在投资圈,面对腾讯这样的竞争对手,VC机构的投资人们该如何应对?
这是一个难题。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